馋哭!龙岩武平这些非遗美食,你吃过几种?
馋哭!龙岩武平这些非遗美食,你吃过几种?
馋哭!龙岩武平这些非遗美食,你吃过几种?来源: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海外版
图①:漳平农民画作者蓝海金在作画(zuòhuà)。
图②:漳平农民画(nóngmínhuà)作者刘文英在作画。
图③:农民画《游春》。蒋玮华作(jiǎngwěihuázuò)
图④:农民画《碧灵新韵(xīnyùn)》。陈民权作
图⑤:农民漆画《喜办年货(niánhuò)》。吴玉环作
本文图片由漳平(zhāngpíng)农民画院提供
不久前,由福建省漳平市7位农民(nóngmín)画家合力完成的农民画作品(zuòpǐn)《八闽欢歌》,作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推荐指导(zhǐdǎo)创作的“画乡”特邀作品,入选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。
这幅作品(zuòpǐn)长3.23米,宽2.51米,整体以红色(hóngsè)为主色调,绘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(sānfāngqīxiàng)历史文化街区、土楼等建筑以及舞龙舞狮、惠安女迎亲、竹马戏(mǎxì)等民俗活动。作品色彩鲜亮、人物动作丰富,喜庆之感扑面而来。
“我们的农民画构图饱满、色彩鲜明,人物造型夸张可爱,具有(jùyǒu)稚拙之感,而且‘有图必有意,有意必吉祥’,形式语言和情感表达(biǎodá)质朴、真挚、热烈。”这幅作品的创作者之一、漳平市农民漆(qī)画院(huàyuàn)院长吴玉环说。
漳平农民画源自明末清初(míngmòqīngchū),最早成名于新桥镇,当地民间画师汲取传统艺术和(hé)民俗(mínsú)精华,表达对农村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感受,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,列入福建省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近年来,漳平农民画进一步发展,画师队伍持续壮大,并创新形成“农民漆画”艺术形态。
“漳平现象”又回来了(le)
走进漳平市农民画院,记者见到农民画作者(zuòzhě)陈佳雯(chénjiāwén)正手握画笔,眼睛紧盯(jǐndīng)画纸,全神贯注伏案创作。“这幅画叫《狮舞话丰年》,已经画了3个月了,正准备收尾。”陈佳雯说。
铅笔打好线稿、画笔精细勾勒线条、颜料(yánliào)涂抹色块……“农民画(nóngmínhuà)多采用勾线平涂技法,步骤看似简洁,却十分考验画家笔力与耐心。”吴玉环举例说,像人物(rénwù)服饰上的刺绣图案,都要一笔笔勾勒,有时画一朵花要用多种(duōzhǒng)颜色,以实现渐变效果。
一次又一次勾线(gōuxiàn)、涂色(túsè),作画过程看似枯燥,但吴玉环乐在其中。今年57岁(suì)的她与农民画相伴近40年,是漳平市第一批有组织创作农民画的作者。
1987年,吴玉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,回到新桥镇(xīnqiáozhèn)当小学老师,因具有一定美术功底(gōngdǐ),又对民间绘画感兴趣,她参加了当时镇文化站组织的(de)农民画培训班,并加入创作团队,就这样开始(kāishǐ)了自己的作画生涯。“新桥镇文化底蕴浓厚,当时有不少能写会画的人”。吴玉环还记得,自己做裁缝(cáiféng)的父亲常常放下手里的活计,跑去文化站看(kàn)别人写字作画。
1989年,漳平市新桥镇被原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”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(chū),漳平进入农民画创作高峰期,许多农民画家用饱满的热情、大胆的想象,描绘(miáohuì)乡民的日常(rìcháng)劳作和生活、欢乐与梦想,创造出优秀的农民画作品,甚至被誉为“漳平现象(xiànxiàng)”——漳平农民画“参展必获奖(huòjiǎng),获奖必获大奖”。
然而,时光流转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(de)加快,漳平出现了绘画人才外流现象。“有不少优秀的画家都跑出去画‘行画’了。”吴(wú)玉环介绍,所谓“行画”,就是以临摹(línmó)世界名画为主的流水线油画。
“当时大家都想往城里跑,觉得画农民画带着土气。还有些留在镇上的业余农民画家,农忙时没空画画(huàhuà)(huàhuà),农闲(nóngxián)时则选择外出打工。”漳平市美术馆馆长陈永凤介绍,2003年,他到(dào)漳平市文联工作,负责到乡镇开展农民画创作指导,却发现(fāxiàn)找不到多少画画的人,“这么美好的艺术形式没落了,实在太可惜了!”
要找回“漳平现象”,先要找到画画的(de)人。
2010年7月,漳平市成立农民画院,开始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农民画公益培训。在时任龙岩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梁明的(de)指导下(xià),吴玉环、刘文英等老作者发挥带动作用,以(yǐ)集中培训和师带徒的形式,培育了一批农民画创作(chuàngzuò)队伍。
作为一名初中美术老师,漳平市农民画(nóngmínhuà)院副院长蓝艳萍也是当时培训班中的一名学员。为了画好(huàhǎo)农民画,蓝艳萍积极寻求农民画家指导,并临摹优秀作品,“下班后只要(zhǐyào)有空就练,画得(huàdé)多了,慢慢找到感觉,也摸索出自己的风格。”
人才队伍壮大,“漳平(zhāngpíng)现象”回归。虽然农民画家们都是兼职作画,但创作热情(rèqíng)很高。截至目前,漳平市农民画家的50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、省级画展中入选(rùxuǎn)或获奖,200多幅作品被省级及(jí)以上美术馆或艺术馆收藏,近百幅作品选送国外展出并被收藏。
漳平农民画稳定发展,但(dàn)也遇到(yùdào)过瓶颈。“不同地方的农民画,虽然在绘画内容上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,但表现技法较为雷同,难有创新。同时,农民画的市场价格(jiàgé)也难以提升。”陈永凤说。
漳平农民画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漆画这一形式。吴(wú)玉环介绍,漳平民间漆画历史悠久,始于明、兴于清,在当时(dāngshí)的(de)家具中随处可见,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彩绘漆画家具在当地风靡一时。能不能(bùnéng)把农民画与漆画结合?既拓展(tuòzhǎn)新的艺术表现形式,也提升农民画的市场价值。农民画家们开始了探索。
2016年6月,漳平市20位农民画家作为先行先试者(xiānshìzhě),参加了福建省艺术馆和龙岩市艺术馆举办(jǔbàn)的面向农民画创作群体的漆画技艺实验班,把传统漆艺引入农民画创作。每名画家要在(zài)40天内用漆艺制作出2幅农民漆画作品(zuòpǐn)。
“想法很美好,但要真正实现,大家(dàjiā)还要过两道关。”吴玉环说(shuō),第一道关就是过敏关。参加学习的不少人对大漆过敏,严重的甚至脸部浮肿、全身(quánshēn)发痒,“好多人咬牙坚持了下来”。
第二道(dìèrdào)关是技艺关。漆艺技法繁琐难学,上漆工序复杂,其效果也会受温度、湿度、制作手法等诸多(zhūduō)因素影响。“一开始两眼一抹黑,根本听不懂,多亏(duōkuī)了老师们带我们(wǒmen)从收漆、调色、刮漆等基本手法学起,手把手教。”吴玉环说。
农民漆(qī)画的创作(chuàngzuò)绝不是对传统农民画的原样复制。“农民画中有些繁复的细节,漆无法表现出来,我们会(huì)适当删减细节,但是也增加了漆的特殊材料语言,增强画作的肌理感、厚重感。”吴玉环表示,那一次培训班里(lǐ),每个人最终都制作出了独特的农民漆画作品。
漆艺技法的介入,使农民画(nóngmínhuà)原有的装饰趣味中增加了漆画含蓄典雅的色彩气质。“大漆圆润深厚的质地与内敛浓烈的色感,使农民画原本(yuánběn)强烈(qiángliè)直白浓艳的乡土气息,转化为一种深沉(shēnchén)婉转华美的热烈气象。”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东树评价道。
漆艺表现技法(jìfǎ)多样,仅仅40天的学习只是入门,接下来,还要靠画家们不断练习。“上课实践时自以为掌握了,开始(kāishǐ)独立制作又会遇到一连串问题,需要自己慢慢琢磨。”吴玉环说,画家们请教漆画专家、参加(cānjiā)培训、勤于练习,逐渐掌握了镶嵌、髤涂、金罩银(yín)、洒漆粉等(děng)众多表现技法。
这一次突破性的融合(rónghé),让漳平的农民(nóngmín)画家们开拓了(le)新的创作(chuàngzuò)方向。“农民画做成漆画,经济价值也提升了5倍以上。”吴玉环说,一幅长宽各80厘米的农民漆画,最高卖到了2万元。2017年,漳平市农民漆画院正式成立,成为创作和销售农民漆画的基地。
如今在漳平,上到(shàngdào)60多岁的老人、下到几岁的孩童,农民、保安、美术老师、餐馆经营者(jīngyíngzhě)、全职主妇……不同年龄段、不同职业群体(qúntǐ)中,都有农民画作者。
“这(zhè)和长期的培训创作与扶持(fúchí)分不开。”漳平市文联主席赖金日介绍,漳平把农民画当作一个产业加以扶持,出台了农民画中长期发展规划,并建立常态化培训创作、宣传推介、展览(zhǎnlǎn)销售的基地与平台。
90后农民(nóngmín)漆(qī)画创作新人陈惠美就是培训基地的(de)获益者。陈惠美是一名全职主妇(zhǔfù),2022年,偶然进入农民漆画院参观的她(tā),一下子(yīxiàzi)就被农民漆画的色彩与质感所震撼,她当即报名参加为期20多天的农民漆画培训。陈惠美说,白天(báitiān)做家务、带孩子,晚上就熬夜练习画画,“一画就不想停下来”。2023年,陈惠美创作了自己第一幅农民画作品(zuòpǐn)并参展,2024年,她又创作出自己第一幅农民漆画作品。“老师们都很给力,热心指导并鼓励我创作参展,这种共同创作、进步的团队氛围实在是太好了!”陈惠美说,自己会坚持(jiānchí)创作,还要带着孩子一起学。
被创作氛围吸引,原本在(zài)福州从事(cóngshì)雕塑艺术工作的蓝海金也在2021年来到(láidào)漳平,创办少儿美术培训画坊,并加入漳平市农民画院及(jí)农民漆画院,成为一名专职画师。“大学时,我就主学漆画,现在我要重新找回(zhǎohuí)漆的语言、技法,发挥爱好与所长,坚持学习、创新漳平农民画和农民漆画。”蓝海金说。
为拓展多层次(duōcéngcì)的农民画人才梯队(tīduì),漳平一直在努力:编写《漳平市小学美术特色教材试用》等校本教材,选派骨干画家进课堂授课;举办农民画小小传承(chuánchéng)人培训班、少儿农民画大赛等活动(huódòng),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;每年举办公益培训,并通过进校园(jìnxiàoyuán)、进展览、进景区等方式,推广农民画与农民漆画……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漳平(zhāngpíng)农民画也在持续探索发展边界。“在创作融合方面(fāngmiàn),我们还将农民画与版画、连环画等形式结合,实现横向发展。”陈永凤介绍,在市场(shìchǎng)拓展方面,漳平农民画设计开发了帆布袋等农民画文创衍生品,并与省内外农民画团体和民间组织合作(hézuò),接收订单,扩大市场。
“今后,我们将通过优化举办农民画(nóngmínhuà)(nóngmínhuà)培训班、积极组织作者参加全国各级各类(gèlèi)的美术作品展、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农民画创作水平及扩大(kuòdà)创作骨干队伍,并开办农民画衍生品(yǎnshēngpǐn)设计培训班,进一步提升衍生品的设计水平,做好农民画版权服务工作,让漳平农民画与农民漆画焕发更多光彩。”蓝艳萍说。(本报记者 施钰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(hǎiwàibǎn)》(2025年06月25日第10版)


来源: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海外版
图①:漳平农民画作者蓝海金在作画(zuòhuà)。
图②:漳平农民画(nóngmínhuà)作者刘文英在作画。
图③:农民画《游春》。蒋玮华作(jiǎngwěihuázuò)
图④:农民画《碧灵新韵(xīnyùn)》。陈民权作
图⑤:农民漆画《喜办年货(niánhuò)》。吴玉环作
本文图片由漳平(zhāngpíng)农民画院提供
不久前,由福建省漳平市7位农民(nóngmín)画家合力完成的农民画作品(zuòpǐn)《八闽欢歌》,作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推荐指导(zhǐdǎo)创作的“画乡”特邀作品,入选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。
这幅作品(zuòpǐn)长3.23米,宽2.51米,整体以红色(hóngsè)为主色调,绘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(sānfāngqīxiàng)历史文化街区、土楼等建筑以及舞龙舞狮、惠安女迎亲、竹马戏(mǎxì)等民俗活动。作品色彩鲜亮、人物动作丰富,喜庆之感扑面而来。
“我们的农民画构图饱满、色彩鲜明,人物造型夸张可爱,具有(jùyǒu)稚拙之感,而且‘有图必有意,有意必吉祥’,形式语言和情感表达(biǎodá)质朴、真挚、热烈。”这幅作品的创作者之一、漳平市农民漆(qī)画院(huàyuàn)院长吴玉环说。
漳平农民画源自明末清初(míngmòqīngchū),最早成名于新桥镇,当地民间画师汲取传统艺术和(hé)民俗(mínsú)精华,表达对农村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感受,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,列入福建省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近年来,漳平农民画进一步发展,画师队伍持续壮大,并创新形成“农民漆画”艺术形态。
“漳平现象”又回来了(le)
走进漳平市农民画院,记者见到农民画作者(zuòzhě)陈佳雯(chénjiāwén)正手握画笔,眼睛紧盯(jǐndīng)画纸,全神贯注伏案创作。“这幅画叫《狮舞话丰年》,已经画了3个月了,正准备收尾。”陈佳雯说。
铅笔打好线稿、画笔精细勾勒线条、颜料(yánliào)涂抹色块……“农民画(nóngmínhuà)多采用勾线平涂技法,步骤看似简洁,却十分考验画家笔力与耐心。”吴玉环举例说,像人物(rénwù)服饰上的刺绣图案,都要一笔笔勾勒,有时画一朵花要用多种(duōzhǒng)颜色,以实现渐变效果。
一次又一次勾线(gōuxiàn)、涂色(túsè),作画过程看似枯燥,但吴玉环乐在其中。今年57岁(suì)的她与农民画相伴近40年,是漳平市第一批有组织创作农民画的作者。
1987年,吴玉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,回到新桥镇(xīnqiáozhèn)当小学老师,因具有一定美术功底(gōngdǐ),又对民间绘画感兴趣,她参加了当时镇文化站组织的(de)农民画培训班,并加入创作团队,就这样开始(kāishǐ)了自己的作画生涯。“新桥镇文化底蕴浓厚,当时有不少能写会画的人”。吴玉环还记得,自己做裁缝(cáiféng)的父亲常常放下手里的活计,跑去文化站看(kàn)别人写字作画。
1989年,漳平市新桥镇被原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”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(chū),漳平进入农民画创作高峰期,许多农民画家用饱满的热情、大胆的想象,描绘(miáohuì)乡民的日常(rìcháng)劳作和生活、欢乐与梦想,创造出优秀的农民画作品,甚至被誉为“漳平现象(xiànxiàng)”——漳平农民画“参展必获奖(huòjiǎng),获奖必获大奖”。
然而,时光流转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(de)加快,漳平出现了绘画人才外流现象。“有不少优秀的画家都跑出去画‘行画’了。”吴(wú)玉环介绍,所谓“行画”,就是以临摹(línmó)世界名画为主的流水线油画。
“当时大家都想往城里跑,觉得画农民画带着土气。还有些留在镇上的业余农民画家,农忙时没空画画(huàhuà)(huàhuà),农闲(nóngxián)时则选择外出打工。”漳平市美术馆馆长陈永凤介绍,2003年,他到(dào)漳平市文联工作,负责到乡镇开展农民画创作指导,却发现(fāxiàn)找不到多少画画的人,“这么美好的艺术形式没落了,实在太可惜了!”
要找回“漳平现象”,先要找到画画的(de)人。
2010年7月,漳平市成立农民画院,开始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农民画公益培训。在时任龙岩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梁明的(de)指导下(xià),吴玉环、刘文英等老作者发挥带动作用,以(yǐ)集中培训和师带徒的形式,培育了一批农民画创作(chuàngzuò)队伍。
作为一名初中美术老师,漳平市农民画(nóngmínhuà)院副院长蓝艳萍也是当时培训班中的一名学员。为了画好(huàhǎo)农民画,蓝艳萍积极寻求农民画家指导,并临摹优秀作品,“下班后只要(zhǐyào)有空就练,画得(huàdé)多了,慢慢找到感觉,也摸索出自己的风格。”
人才队伍壮大,“漳平(zhāngpíng)现象”回归。虽然农民画家们都是兼职作画,但创作热情(rèqíng)很高。截至目前,漳平市农民画家的50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、省级画展中入选(rùxuǎn)或获奖,200多幅作品被省级及(jí)以上美术馆或艺术馆收藏,近百幅作品选送国外展出并被收藏。
漳平农民画稳定发展,但(dàn)也遇到(yùdào)过瓶颈。“不同地方的农民画,虽然在绘画内容上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,但表现技法较为雷同,难有创新。同时,农民画的市场价格(jiàgé)也难以提升。”陈永凤说。
漳平农民画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漆画这一形式。吴(wú)玉环介绍,漳平民间漆画历史悠久,始于明、兴于清,在当时(dāngshí)的(de)家具中随处可见,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彩绘漆画家具在当地风靡一时。能不能(bùnéng)把农民画与漆画结合?既拓展(tuòzhǎn)新的艺术表现形式,也提升农民画的市场价值。农民画家们开始了探索。
2016年6月,漳平市20位农民画家作为先行先试者(xiānshìzhě),参加了福建省艺术馆和龙岩市艺术馆举办(jǔbàn)的面向农民画创作群体的漆画技艺实验班,把传统漆艺引入农民画创作。每名画家要在(zài)40天内用漆艺制作出2幅农民漆画作品(zuòpǐn)。
“想法很美好,但要真正实现,大家(dàjiā)还要过两道关。”吴玉环说(shuō),第一道关就是过敏关。参加学习的不少人对大漆过敏,严重的甚至脸部浮肿、全身(quánshēn)发痒,“好多人咬牙坚持了下来”。
第二道(dìèrdào)关是技艺关。漆艺技法繁琐难学,上漆工序复杂,其效果也会受温度、湿度、制作手法等诸多(zhūduō)因素影响。“一开始两眼一抹黑,根本听不懂,多亏(duōkuī)了老师们带我们(wǒmen)从收漆、调色、刮漆等基本手法学起,手把手教。”吴玉环说。
农民漆(qī)画的创作(chuàngzuò)绝不是对传统农民画的原样复制。“农民画中有些繁复的细节,漆无法表现出来,我们会(huì)适当删减细节,但是也增加了漆的特殊材料语言,增强画作的肌理感、厚重感。”吴玉环表示,那一次培训班里(lǐ),每个人最终都制作出了独特的农民漆画作品。
漆艺技法的介入,使农民画(nóngmínhuà)原有的装饰趣味中增加了漆画含蓄典雅的色彩气质。“大漆圆润深厚的质地与内敛浓烈的色感,使农民画原本(yuánběn)强烈(qiángliè)直白浓艳的乡土气息,转化为一种深沉(shēnchén)婉转华美的热烈气象。”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东树评价道。
漆艺表现技法(jìfǎ)多样,仅仅40天的学习只是入门,接下来,还要靠画家们不断练习。“上课实践时自以为掌握了,开始(kāishǐ)独立制作又会遇到一连串问题,需要自己慢慢琢磨。”吴玉环说,画家们请教漆画专家、参加(cānjiā)培训、勤于练习,逐渐掌握了镶嵌、髤涂、金罩银(yín)、洒漆粉等(děng)众多表现技法。
这一次突破性的融合(rónghé),让漳平的农民(nóngmín)画家们开拓了(le)新的创作(chuàngzuò)方向。“农民画做成漆画,经济价值也提升了5倍以上。”吴玉环说,一幅长宽各80厘米的农民漆画,最高卖到了2万元。2017年,漳平市农民漆画院正式成立,成为创作和销售农民漆画的基地。
如今在漳平,上到(shàngdào)60多岁的老人、下到几岁的孩童,农民、保安、美术老师、餐馆经营者(jīngyíngzhě)、全职主妇……不同年龄段、不同职业群体(qúntǐ)中,都有农民画作者。
“这(zhè)和长期的培训创作与扶持(fúchí)分不开。”漳平市文联主席赖金日介绍,漳平把农民画当作一个产业加以扶持,出台了农民画中长期发展规划,并建立常态化培训创作、宣传推介、展览(zhǎnlǎn)销售的基地与平台。
90后农民(nóngmín)漆(qī)画创作新人陈惠美就是培训基地的(de)获益者。陈惠美是一名全职主妇(zhǔfù),2022年,偶然进入农民漆画院参观的她(tā),一下子(yīxiàzi)就被农民漆画的色彩与质感所震撼,她当即报名参加为期20多天的农民漆画培训。陈惠美说,白天(báitiān)做家务、带孩子,晚上就熬夜练习画画,“一画就不想停下来”。2023年,陈惠美创作了自己第一幅农民画作品(zuòpǐn)并参展,2024年,她又创作出自己第一幅农民漆画作品。“老师们都很给力,热心指导并鼓励我创作参展,这种共同创作、进步的团队氛围实在是太好了!”陈惠美说,自己会坚持(jiānchí)创作,还要带着孩子一起学。
被创作氛围吸引,原本在(zài)福州从事(cóngshì)雕塑艺术工作的蓝海金也在2021年来到(láidào)漳平,创办少儿美术培训画坊,并加入漳平市农民画院及(jí)农民漆画院,成为一名专职画师。“大学时,我就主学漆画,现在我要重新找回(zhǎohuí)漆的语言、技法,发挥爱好与所长,坚持学习、创新漳平农民画和农民漆画。”蓝海金说。
为拓展多层次(duōcéngcì)的农民画人才梯队(tīduì),漳平一直在努力:编写《漳平市小学美术特色教材试用》等校本教材,选派骨干画家进课堂授课;举办农民画小小传承(chuánchéng)人培训班、少儿农民画大赛等活动(huódòng),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;每年举办公益培训,并通过进校园(jìnxiàoyuán)、进展览、进景区等方式,推广农民画与农民漆画……
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漳平(zhāngpíng)农民画也在持续探索发展边界。“在创作融合方面(fāngmiàn),我们还将农民画与版画、连环画等形式结合,实现横向发展。”陈永凤介绍,在市场(shìchǎng)拓展方面,漳平农民画设计开发了帆布袋等农民画文创衍生品,并与省内外农民画团体和民间组织合作(hézuò),接收订单,扩大市场。
“今后,我们将通过优化举办农民画(nóngmínhuà)(nóngmínhuà)培训班、积极组织作者参加全国各级各类(gèlèi)的美术作品展、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农民画创作水平及扩大(kuòdà)创作骨干队伍,并开办农民画衍生品(yǎnshēngpǐn)设计培训班,进一步提升衍生品的设计水平,做好农民画版权服务工作,让漳平农民画与农民漆画焕发更多光彩。”蓝艳萍说。(本报记者 施钰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(hǎiwàibǎn)》(2025年06月25日第10版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